心肌桥的解剖学特征和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九游会ag

时间:2022-11-14 16:50:10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解剖学特征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 选取十堰市红十字医院200例经解剖证实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被心肌桥包裹且并无其它任何原发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尸体解剖心脏标本为观察组,另选100例无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正常人为对照组;观察组按冠状动脉心肌桥距左冠状动脉起始处距离分为近端动脉(冠状动脉心肌桥距左冠状动脉起始处<3.5 mm,n = 62)、中端动脉(冠状动脉心肌桥距左冠状动脉起始处3.5~5.0 mm,n = 58)、远端动脉(冠状动脉心肌桥距左冠状动脉起始处>5.0 mm,n = 80)。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不同位置及年龄对粥样硬化指数的影响。 结果 ①观察组中,120例(60%)有1条冠状动脉心肌桥,62例(31%)有2条冠状动脉心肌桥,18例(9%)有3条或者3条以上的冠状动脉心肌桥。冠状动脉心肌桥距离左冠状动脉起始位置的平均距离为(4.38±1.08)cm。冠状动脉心肌桥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的粥样硬化指数分别为(1.83±0.89)、(0.76±0.31)、(0.88±0.44);其中,冠状动脉心肌桥近端动脉的粥样硬化指数高于中端动脉及远端动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54~<60岁的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低于60~<70岁者,60~<70岁的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低于70~<80岁者,70~<80岁的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粥样硬化指数80~85岁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解剖学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关键词] 冠状动脉心肌桥;解剖学特征;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探讨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c)-0077-03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行走于心外膜下,并不会受到心肌收缩的压力,但当冠状动脉或是其分支走行于室壁心肌纤维之间,被类似于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时,在心脏收缩时容易出现较为短暂的管腔狭窄或是闭塞,出现这种情况的这段心肌纤维就被称为冠状动脉心肌桥[1],被心肌纤维覆盖的一段动脉就称为壁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心肌桥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解剖学变异,绝大部分情况下冠状动脉的左前降支会被心肌组织包裹。因为壁冠状动脉会在每个心动周期的收缩期中受到挤压,容易造成远端的心肌缺血情况,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类似于心绞痛的心痛、心律失常,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心肌梗死或者是猝死[2]。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较为精确的反映出冠状动脉中的心肌桥的存在情况,在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中显示出舒张期的血流加速或是收缩期的逆流现象。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冠状动脉心肌桥增大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从而引发各种并发症[3]。本研究通过对冠状动脉组织切片的研究分析来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解剖学特征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现将部分研究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十堰市红十字医院200例经解剖证实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被心肌桥包裹且并无其他任何原发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解剖心脏标本为观察组,其中男127例,女73例,患者生前年龄55~84岁,平均年龄(67.2±4.4)岁。另选100例无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正常人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病理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研究措施均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成员批准通过,并且获得患者家属的签字授权。

1.2 观察指标与研究方法

将伴有冠状动脉心肌桥心脏的整条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以及周围的脂肪和肌肉从冠状动脉的入口至心尖部分整个取出,采用甲醛固定后按照5 mm的规格将其制成石蜡切片,并染色。为准确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动脉内膜以及内膜下的相关组织的受损程度,本研究采用自动图像分析设备对切片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计算公式为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抑制率指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抑制程度[4]。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切片之间的间隔为5 mm。根据冠状动脉心肌桥距离左冠状动脉其实位置的不同,分为三类:近端动脉,冠状动脉心肌桥距左冠状动脉起始处<3.5 mm;中端动脉,冠状动脉心肌桥距左冠状动脉起始处3.5~5.0 mm;远端动脉,冠状动脉心肌桥距左冠状动脉起始处>5.0 mm。近端动脉62例,其中男44例,女18例,年龄(68.4±10.0)岁;中端动脉58例,其中男41例,女17例,平均年龄(67.9±11.4)岁;远端动脉80例,其中男5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6.4±11.6)岁,各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评价冠状动脉心肌桥不同位置及年龄对于粥样硬化指数[5]的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心肌桥不同位置对粥样硬化指数的影响

在观察组中,120例(60%)有1条冠状动脉心肌桥,62例(31%)有2条冠状动脉心肌桥,18例(9%)有3条或者3条以上的冠状动脉心肌桥。冠状动脉心肌桥距离左冠状动脉起始位置的平均距离为(4.38±1.08)cm。冠状动脉心肌桥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的粥样硬化指数分别为(1.83±0.89)、(0.76±0.31)、(0.88±0.44);其中,冠状动脉心肌桥近端动脉的粥样硬化指数高于中端动脉及远端动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年龄对粥样硬化指数的影响

按54~<60、60~<70、70~<80、80~85岁进行分类。54~<60岁的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低于60~<70岁者,60~<70岁的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低于70~<80岁者,70~<80岁的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粥样硬化指数80~85岁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从病理学角度分析了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解剖结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解剖结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较为明显的作用。有研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心肌桥对于冠状动脉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可以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但是对于动脉的不同位置,其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其中冠状动脉心肌桥近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相对较高。本次研究中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研究还发现,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位置有关。研究中根据冠状动脉心肌桥位置的不同将观察组细分为近距离组、中距离组与远距离组,结果发现,冠状动脉心肌桥近端动脉的粥样硬化指数高于中端动脉及远端动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有关流体力学的研究分析,动脉粥样硬化多发于低切应力的位置,这些位置的血流往往会偏离单向层流,比较容易发生血流紊乱以及血流逆流,引起内皮功能受损,继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研究还发现,按54~<60、60~<70、70~<80、80~85岁进行分类,54~<60岁的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低于60~<70岁者,60~<70岁的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低于70~<80岁者,70~<80岁的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粥样硬化指数80~85岁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综上所述,由于冠状动脉心肌桥对于血流动力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肌桥近端动脉的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冠状动脉心肌桥距离冠状动脉的其实位置越近,则动脉粥样指数就越低。冠状动脉心肌桥是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有保护作用尚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韩艳丽,王营,姜红菊,等.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4(3):197-199.

[2] 关英敏,张清,王海昌.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j].心脏杂志,2005,17(3):249-250.

[3] alessandri n,giudici a,angelis s,et al. efficacy of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myocardial bridging:a pilot study [j].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12,16(6):829-834.

[4] 贾新未,陆志刚,魏盟.冠状动脉心肌桥的预后因素分析[j].上海医学,2006,29(9):618-620.

[5] 刘利军,张爱萍,潘文麒.壁冠状动脉心肌桥的造影和临床分析[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1):4l-44.

[6] 刘红彬,籍振国,刘志红,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9,49(41):39-41.

[7] baba ha,stypmann j,grabellus f,et al. dynamic regulation of mek/erks and akt/gsk-3beta in human end-stage heart failure after left ventricular mechanical support: myocardial mechanotransduction-sensitivity as a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 [j]. cardiovasc res,2003,59(2):390-399.

[8] 霍勇,高炜.冠状动脉心肌桥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介入心脏学杂志,1998,6(3):97-99.

[9] jeong yh,kang mk,park sr,et al. a head-to-head comparison between 64-slice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ic and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ies in measurement of myocardial bridge [j]. int j cardiol,2010,143(3):243-248.

[10] 张国辉,葛均波,王克强,等.心肌桥对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形态和粥样硬化的作用[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3,31(4):293-295.

[11] boktor m,mansi ia,troxclair s,et al. association of myocardial bridge and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j]. south med j,2009,102(9):957-960.

(收稿日期:2013-01-06 本文编辑:李继翔)

推荐访问: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