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青春担当3000字-九游会ag

时间:2022-06-14 08:20:07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共同富裕青春担当3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共同富裕的青春担当3000字5篇

共同富裕的青春担当3000字篇1

认识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一句久远的政治口号,当初提出是为了创造富裕,如今,它已经把共同二字加上了,并且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它的威力和对我们的影响力。相信这样的提醒,目前来看也是国内独一份。

先来回顾一下共同富裕口号出来的历史。

改开准备期间,国内依然是平均主义盛行,突然要搞活经济建设,局部搞试点开放,必然导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如何为改开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这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师出无名,政策站不住脚,老百姓想不通接受不了,改开就是空话。

聪明的小平同志和他的战友们,从毛主席50年代的讲话里找到了灵感。

土改后,毛提出了两句今天很多人不知道的口号: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当然,当年毛的意思是同步富裕,一个也不掉队。

但人有聪明愚笨,勤劳懒惰,怎么可能同步富裕呢,那就只能造成平均主义,落后的扯下先进的。于是小平们转换了共同富裕的意思,注入了新的解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为什么要把这段历史交代清楚呢?因为小平是改开的总设计师,他解释的共同富裕,有过程,过程就是对共同富裕的解释,也有目标,目标就是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呢?以今天为例,韩国台湾就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大概在2.5万到3万美元,而今天的中国人均gdp刚好过1万美元,这是刚进发达国家门槛。那么今上又在小平设计的目标上做了优化,希望2035年,中国就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就是提前15年实现目标。留给我们的还剩15年了。2035年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时间紧,任务重。

岔开一句说,为何对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念念不忘呢?因为它是一个执政党的承诺,必须兑现。也是国情决定必须达成的。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好党派,是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好党派。换其他国家,执政党和政府对落后分子是无能为力的,最多确保你温饱。然而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是带领14亿人一起富裕,而且看起来还可能真能实现,因为至少全面小康快要实现了。

社会问题很多,但我们不能否认共产党的初心和用心。

好了,自从共同富裕成为共识,像我们这样年龄的,初中政治课都是要背要考共同富裕的意思,于是我们都接受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佩服有钱人,不仇富。

但是事情悄悄起了变化,先富们不是带后富,是要转移财富。而且也曾努力接触权力想要确保自己财富领先地位。这就导致共同富裕可能成为无法实现的任务。

让有钱人心甘情愿拿钱出来是不可能的,外国有信仰的有钱人也不可能。不愿意,那就强行!

然而,强行已经不可能像解放后那样公私合营再完全没收。毕竟中国已经不是封闭体系,是一个主动融入全球市场的大国,市场国家必须确保公民财产安全。

岔开说一句,不要奢望统治精英们消解自身财富,他们保有一定社会比例的财富,是社会稳定的压仓石。不要埋怨,要埋怨就怪自己怎么混不到上层人群,没好爹,拼尽努力也可能有个好岳父啊。

2018年的一些变化,最后老大出来说是误读误会,没那个意思,其实是有那个意思啦,就想试试能不能使用权力直接干预并且主导社会财富分配,因为这样效率最高。

不能直接使用权力强推,那就使用政策巧取。

以下说的三个路子,将是未来经济生活中的新常态,活生生的影响每个人。接下来逐个简单举例说明。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惑:国企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民企积极进取。如果整个社会财务主要被国企控制,怎么提高效率,怎么参与国际竞争?这样的疑惑是多余的,中国是国家资本主义,参与国际竞争是效率最高的路子。除了美帝实力太强,其他国家和企业,基本都能搞定。

所以,以后的企业想要做大,一定要熟悉金融市场,多请做金融的朋友喝酒吃饭洗脚啊,小则债务融资,大则股权融资。

第二个路子,通过税收进一步压缩普通富人的利润空间,也就是让他们预期收入收缩,等一等穷人们。

因此,市面上任何减税的政策,都不要高兴,这里减了,那里悄悄收回来。所以请注意减税政策的正确提法是“结构性减税”。

同时,通过大数据,金税三期,把以前的灰色收入全部提取出来,必要时,征税、补税、罚款。比如在我们公号上发广告,以前的广告主有微信支付的,有支付宝支付的,有银行卡支付的,还不开发票,2019年我们不敢了,因为广告主可能会被查,最后追到我们这里来。那就找人开票收钱,到手的广告费要去掉税点和服务费。

中国人的灰色收入(不入税)的有多少?不可靠数据显示大概占gdp的19%!

如果你的收入有19%要补交个人所得税,你说你是不是收入下降了?而且因为被追查,很有可能有些收入你连要都不要了。

对法律、政策和市场手段的运用,政府越来越熟练,慢慢水至清则无鱼。马不食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以后横财可就少之又少,新富人群的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又再等一等穷亲戚穷朋友

这就是税务调节的厉害。至于创业失败(炒房炒股也是创业),那是自己能力高低,不要怪政府。政府给的空间虽然越来越苛刻,但是公开的政策。

第三个手段就是转移支付。

这个转移支付的大趋势,是拉平城乡差和区域差。

转移支付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政策,它源于成功的中央集权。过去改开的成功,是中央集权下的成功,强行推进工农剪刀差,用农村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支持了制造业和工业化。

今天的转移支付,是通过国企和税收(扩大下也包括其他财政收入),政府聚拢了整个社会的财富,开始有意支持中西部和乡镇人口,第一个考验就是全面脱贫,目前做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全面小康,最后是共同富裕。

还剩15年,全面脱贫比较容易实现,实现起来就是政府直接给农村(因为绝大多数穷人在农村)穷人钱,让你又房子住,有饭吃。前两年办贫困户很容易,去年下半年开始指标有限,不好办了,因为任务快完成了

在迈向全面小康的阶段,未来五年吧,定居一线不是最好的去处,几大国家城市是最好的选择。而如果要发财,生意的机会在中部和西部也比一线多,一线更多成为金融、服务、技术、研发、权力等的中心,但其依托项目基本都在外面,也意味着大量一线人员要增加出差的时间。

全面小康还有一个重要的新现象,请大家注意,那就是全民持股!三年前流行的无股权不富,主要是忽悠人参与一级市场股权投资(90%上当受骗),未来呢?主要是持股!所以,证监会必然要对上市公司扩容再扩容!扩容的主要对象还是国企和国企混改企业,一级部分国家战略产业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支撑最后十年从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础。

全民持股的预判,建议各位不要空仓。

留给最后一步也就是共同富裕的时间不多,也就10到12年。这个时间里,人均gdp能实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吗?想象一下,加入今天中国人均gdp不是一万美元,是2.5万美元,简单对比那就是各位现在的收入是2018年的2.5倍吧,你觉得是什么日子?中国将是什么实力的帝国?

按现有的存量竞争的路子,国家金字塔绝对无法容纳一个14亿的富裕中国。那是不是无解了?

关于这个解读,今天不展开,因为有一篇文章正要写这个内容。简单说说,从某种意义来说,流浪地球带着地球去流浪,有其深刻的未来预见性,它的主题切合了中国给出的世界答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由美国主导建立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基于石油美元。石油美元的内核是资源稀缺性。资源稀缺性是因为替代技术始终无法出现。所以,今日世界的死结就是技术瓶颈,这个瓶颈主要是理论突破被锁死,应用层已经走到尽头。但有些技术,已经在悄悄铺垫,它将以旧世界科学理论的5g应用和生物基因研究为基础,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还远,但已经看到萌芽。只有技术创新彻底突破能源局限,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才能进入指数级递进,从而把金字塔模型拉平。这一天的到来,将无限接近共产主义社会,那就是按需供应,要啥给啥。

而且,当这样的技术突破真的实现后,人类的寿命将变得可控,120岁不是梦!基于此,请尽量帮助我们的父母再活20年!再活20年,他们可能就能给自己的生命充值了。

最近我们接触了一些新领域的科研人员,科技大爆发真的真的在积蓄力量。

好了,今天的分享结束了。对共同富裕的源头做了追溯,对它的未来发出了期待,对眼下的走势做了研判,希望有丁点的共鸣能帮到你思考和决策。

最后的描述,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来自四大少的朋友们微信分享会

2019.3.18 中午12.30

共同富裕的青春担当3000字篇2

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与此同时,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东西差距也势在必行,意义重大。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就是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 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

1987年,邓小平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在党的十三大中确定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其中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 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
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
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

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考虑到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实施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价值取向。

纵观六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实践和探索,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共同富裕的道路越来越宽广。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已经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共同富裕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共同富裕的青春担当3000字篇3

论共同富裕

摘要:共同富裕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们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艰辛路上由理想转化为现实。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邓小平对毛泽东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进行了扬弃。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为现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共同富裕 邓小平 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千百年来,人们孜孜求索,并为之奋斗。但在社会主义之前的人类社会,并没有真正实现过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们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艰辛路上由理想转化为现实。

共同富裕即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同富裕思想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对前人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之后,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新一步探索。毛泽东指出,要把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看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把大力发展生产力看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把均中求富、同步发展看成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途径①。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对于中国走向富强、人民走向富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思想具有很大局限性。

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邓小平对毛泽东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进行了扬弃。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到:“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关于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其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思想,并将其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加以概括。邓小平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②他认为,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只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才能持续发展。把共同富裕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重视改革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

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为现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反观今日,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不是真正的走在正途上呢?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是,在我国国内生产总之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综合国立大幅度跃升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还很突出,特别是出现了居民收入和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现象。

1985年10月,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没过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中国改革开放数十年,走的都是这条路,在政府的改革计划中,政策向一部分人倾斜,让他们的钱包先鼓起来。改革开放之初,即使有些偷税漏税就当政府让利了;
假情假意假货充斥市场人做新创意;
资产重组中有权势者捷足先登;
少部分人享受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快餐;
土地交易中,官商有了快速增富的机遇等等,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设定。应该看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国策,不完全是市场导向。问题是,没有清晰的设计:该让哪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人该富裕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式来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等等。这样,原本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工人没有先富起来,急切需要富起来的农民没有先富,而那些有了钱的先富者,富了以后还想富,富了以后并没有想到带动的责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确实体现了社会效益,却失去了社会公平。先富者不仅没有有效带动期待共同富裕者,还有意无意地成为了共同富裕的阻碍者。不断推高的放假,让正努力期待过上小康生活的人望尘莫及;
物价不断上涨,收入就变相减低了,先富者决不愿意拿出更多的红利给员工发工资;
公共品越来越缺乏的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质量会下降。共同富裕遭遇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所没有预料到的阻力。

我们需要明白,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步富裕。我国的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人们在致富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先与后、快与慢的差别。在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形式、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也有所不同。基于此,我们不可能做到同步富裕,且也是因为此,各自的富裕程度差别更加明显。总之,贯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
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和结果。当然,贯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处理“先富”和“后富”的关系。其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部分先富”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部分先富”要受“共同富裕”的制约和指导,而“共同富裕”又以“部分先富”为基础、途径和前提。先富带动后富,后富追赶先富,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任何把“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割裂、孤立、对立起来的看法,都将在社会实践中走向反面,带来危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不同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以及企业经济效益、个人天赋的差异,必然形成地区、企业和个人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合理的收入差距对发展生产、提高效率有激动作用。但差距过大,高低悬殊,就会挫伤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长期发展下去将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产生两极分化。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然而我们也要清楚的知道,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是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先富与后富之间关系的反映,而非主要由社会制度性障碍造成。它并没有导致两极分化,而且也不是两极分化。它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暂时性,我们既要承认贫富差距,又要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从全局的高度规定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是我们认识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科学构想,是在对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扬弃的基础上形成并展开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奔向小康。邓小平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由科学变成了现实。在我国现阶段,应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幅度,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今后,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共同富裕的方针,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

注: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共同富裕的青春担当3000字篇4

中国为何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作者:朱继东时间:2012年6月04日09:141873次浏览2条评论47次顶
【内容提要】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创造性地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的“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秽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已成为时代最强音之一。本文理论联系实际,从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90年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共同富裕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等三个方面深入剖析,揭示了为何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

虽然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创造性地提出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但曾经有较长的一段时期,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如何“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被不少人淡忘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两极分化现象的强烈关注和担忧,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民有所呼,党有所应!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那么,共同富裕为何会成为时代最强音之一,我们为何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呢?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90年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
自从家庭、私有制和商品交换产生后,人类社会便出现了贫富差别以及由此而来的剥削压迫现象,消除贫富差别、过共同富裕的“等贵贱,均贫富”生活,成为历代仁人志士和劳苦大众坚持不懈的朴素思想和追求目标。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追求“均贫富”斗争的序幕,尤其是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对贫苦农民所说的“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更为后世所传颂,再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制定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朝田亩制度》描述了贫苦群众想象中的共同富裕社会,就连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设计的也是一种共同富裕社会。而从1921年建党以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90年来就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而不懈奋斗,一直把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
1.中国共产党创始者从建党之初就开始追求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创始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追求建立没有剥削的共同富裕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李大钊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经济原则进行设想时指出,社会主义“不是使人尽富或皆贫,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为有计划的增殖,为极公平的分配,要整理生产的方法。这样一来,能够使我们人人都能安逸享福,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钊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
从土地革命开始,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湖南炎陵县中村“插牌分田”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第一次土地改革,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的“打土豪,分田地”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衷心拥护。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方针中同样包涵共同富裕的思想,正如毛泽东所说:“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写道:“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把建立“人人平等、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毛泽东的直接主持、修改下,1953年12月16日,“共同富裕”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指出:“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955年10月,毛泽东先是在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不久,他又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讲共同富裕。他说:“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受他的讲话鼓舞,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会议告全国工商界书》中明确提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在不断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设计的到达共同富裕的路径基本形成,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闪光点之一。
2.邓小平继承并把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继承并进一步创新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他不仅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现实需要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和政策。而且还多次公开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巨大动力。只有坚持共同富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人民更衷心地热爱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1986年3月,他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1986年6月,他又再次强调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他由此确定了以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为核心的崭新的社会主义观,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富的战略构想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重大政策。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致富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由此可以看出,强调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统一,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他们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样就将共同富裕提升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3.江泽民继续坚持并强调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依然继续强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在1989年6月,他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行了一项政策,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1992年10月,他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又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不管公平与效率的表述如何变化,共同富裕始终是江泽民关注的核心问题。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也应当实现资本主义难以达到的社会公正。从根本上说,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他不仅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而且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4.胡锦涛坚定不移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并继续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08年12月,他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2011年7月,胡锦涛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个庄严承诺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始终不渝地领导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理想的坚持。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创造性地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光辉论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江泽民、胡锦涛等进一步坚持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1.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根本要求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是邓小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种思考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不断深入。邓小平在1985年3月就提出:“一个是公有制,一个是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985年9月,他再次强调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邓小平突破了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欠缺与不足,是他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彻底认识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言论和疑惑,邓小平进一步深化认识并最终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光辉论断。1990年12月,他在同江泽民等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

东西。”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更是以精练的语言创造性地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述,实质上由浅入深地包含了三个关联的层次,第一层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充裕的物质条件。离开了这一生产力基础,“共同富裕”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第二层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宏观调控原则,也是基本途径,是通往社会主义性质“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偏离了这一途径,即使生产力上去了,最后归宿必定是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第三层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阶段的最高目标,也是上述两层次的最终归宿。这三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统一体。在人们思想观念复杂多变的今天,这一光辉论断对于澄清错误认识、统一人们思想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
2.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将共同富裕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升华,并努力通过现实论证使其由空想走向科学,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马克思写道: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恩格斯也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些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
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把社会主义从空想重新拉回到现实中来,从而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误区和局限,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为我们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南。这一本质规定,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回归,又是新发展。其主要新意有两点: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和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还要解放生产力。我们注意到,邓小平谈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他从来就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共同富裕论就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核心,它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社会的目的根本区别开来。
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会利益最大化上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开阔的眼界和崇高的共产主义追求。江泽民也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要求以此指导行动。1995年9月,他指出:“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实现来统一全党的认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1999年6月,他强调:“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关系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次讲话中,江泽民还批评了社会上一些人放弃共同富裕思想的错误,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准备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3.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但这并不意味着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在今天已经过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在当今时代仍有着重要时代价值,并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这种时代价值会更显重要。
共同富裕的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在现实制度中的体现和具体化,同时它本身又是社会主义存在的重要依据。邓小平要求我们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要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现在10多年过去了,问题还在发展,应引起重视。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会利益最大化上的价值追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展现了社会主义最高纲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之间的有机统一,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牢记的根本目标和历史重任。当前,我国正处于邓小平所设想的“突出地提出和解决两极分化问题”的阶段,发展到共同富裕由理想向现实转化的关键阶段。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将共同富裕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并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发展的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而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三、共同富裕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贫富差距曾被《华尔街日报》称为世界上“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但中国也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和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也成为许多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问题爆发的根源。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地、很好地加以解决,将对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地位提出严峻挑战,而共同富裕则是一把解决好诸多社会问题的金钥匙,也是从源

头上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治本之策。
1.共同富裕是解决好两极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并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日渐凸显,贫富两极分化近年来己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并由此引发其他诸多社会问题,甚至危及社会秩序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强烈关注和担忧。而在贫富两极分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国并没有建立起“先富带动后富”的常效机制,甚至出现了“先富恃强凌弱”等现象。再加上部分富有者无所事事、骄奢淫逸且“为富不仁”甚至“为富不人”,这和一些困难群众生活艰难形成对比,使部分居民心理失衡。更令人担忧的是,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还引发报复社会的恶性案件连发、突发性事件多发、群体性事件不断等诸多社会问题,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拦路虎。
虽然毛泽东和邓小平在走向共同富裕路径的设计上有区别,但他们都认为两极分化是共同富裕的对立面。邓小平早在1985年3月就提醒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江泽民也指出:“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胡锦涛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两极分化是和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共同富裕与少数人富裕的区别,而共同富裕就是解决两极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共同富裕是在不断消除两极分化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最终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促使阶级差别消灭的过程,从而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社会条件。因此,要走好共同富裕道路就应该明确宣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完成任务,今后要把这一政策转变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完成“先富”向“后富”的过渡。
2.共同富裕是巩固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被国际社会认为已快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能不能有效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确保党和政权永不变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都提倡第一次分配讲效率,第二次分配讲公平,似乎第一次分

配可以不讲公平,第一次分配可以不讲效率。正是深刻认识到公平正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告诉我们,效率源于公平,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没有公平就会导致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的下降,我们必须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从单纯的“效率导向”转向“公平导向”。公平不仅是起点的公平和机会的公平,而且包括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因此,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是贯穿经济发展过程的主线,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最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调整收入的二次分配十分必要,但仅靠二次分配不可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还应特别注重调整初次分配,尽快做到在初次分配中就能实现公平,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如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民生为动力,显著缩小“三个差距”,这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动力理论和实践的新探索,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也从实践层面证明了共同富裕是巩固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根本区别。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还在于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巩固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没有公有制,就不能保障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这种领导权就失去了经济基础。„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的按劳分配,本身就是一种“公平分配”,尽管其在不同发展阶段比重大小有所不同、但始终具有公平最大化、剥削等不公平因素最小化的制度约束力,这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所在。所有制问题是涉及判断一个社会性质的标准问题,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如果公有制丧失了主体地位,就丧失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会偏离社会主义道路,也谈不e共同富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在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也是为了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共同富裕是提升执政能力、早日建成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如何处理好社会矛盾是对我们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必须把共同富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这是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第-旺,是从根本上提升执政能力、早日建成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社会的和谐有赖于社会结构的协调,社会结构的协调有赖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又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

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一些地方已做出了很好的探索,“重庆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0年,重庆市财政用在民生方面的支出达887亿元,这已是连续4年将半数以上的财政用于民生。“五个重庆”、“民生十条”深受百姓拥护,从实践上证明了只有共同富裕才谈得上和谐,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和谐。共同富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没有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就没有和谐社会可言,不致力于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不致力于消除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4.共同富裕是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实现两大任务的根本保证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今后几十年要为之努力奋斗的两大任务,也是我们今后为之奋斗的中心目标。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则是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实现两大任务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最根本、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共同富裕。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两极分化严重使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大幅度下降,导致中国消费占比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内部不平衡,导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困难、产业升级难以实现,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获得。中国消费升级和消费加速很大程度决定于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而要从根本上调整好收入分配格局就必须尽‘陕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走好共同富裕道路。
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今天中国的一个“中心课题”,普遍要求分享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价值取向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重庆能够率先在缩小“三个差距”的实践中做出成效,最重要的就是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联系起来,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这也启示我们要辩证看待“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关系,弄明白分好“蛋糕”并不妨碍做大“蛋糕”。要看长远,算总账,现在就高举共同富裕大旗,边“做蛋糕”边“分蛋糕”,并且要分得公平,按中央要求“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更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世界的期待。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2013年02月05日13:26:47来源:红旗文稿
0
【字号:大中小】【打印】
【纠错】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怎样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
在改革开放前“左”的形势下,是不讲也不能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那时宣传什么穷革命、富则修(修正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把重视发展生产力诬为“唯生产力论”,把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那时,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三条: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或计划经济)。于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提高公有制水平,扩大公有制范围,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共有制度。讲按劳分配往往成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而且,只能靠在公有制经济中做工、种田获得劳动收入。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农民在庭院中种点玉米、南瓜,也被当作搞资本主义强迫砍掉。只能讲工人“为革命而做工”,农民“为革命而种田”,不能讲为发家致富而发展生产。把农民搞点土特产、发展点商品经济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堵截。所谓“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就是在堵塞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农民也没有经营自主权。搞经济不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算政治账”,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被模糊了。把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行为作为资本主义道路批判,其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

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强调社会主义应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理论发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倡。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因此,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这一点,是为了消除两种误解。其一是误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斗争的理论,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已经过时。认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不同于马、恩、列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二是同样误解了马、恩、列的理论,或明或暗地质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改旗易帜?习近平同志在新近中委、候补中委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正本清源地讲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源与流的关系。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

学社会主义之帜。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这个本质规定中最本质的,应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社会制度都起的作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原始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因为难以提出一个衡量共同富裕的绝对标准。需要分清把握共同富裕的几个不同层次。
1.将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当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时,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如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原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转向共同富裕,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不过转变过程可以缩短一些而已。就我国来说,目前讲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目标实现时间的长短,要看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财富增长的状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重视分好蛋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先生产,后消费。因此应重在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特别在当前收入差别过大的发展趋势下,应重在公平分配,分好蛋糕。还有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必然会产生收入差别扩大,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另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在起飞过程中,根据倒u分配理论,先产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就会缩小。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做大蛋糕,又要重视分好蛋糕,应把两者统一起来。从过程的顺序来说,只有先做好做大蛋糕,才谈得上分好分大蛋糕。但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应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及时进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蛋糕,有利调动劳动积极性,

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蛋糕不光是大小问题,还有质量好坏问题。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分化,都凭劳动和贡献获得收入,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相应扩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断增加,逐渐走进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住房的面积大小、级别的高低,会有区别;
汽车的大小与质量不会划一;
衣食的质量、品味也会不同;
银行存款的多少也会有差异。能力大、才智高、贡献大的会更富裕一些,这是合理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3.怎样把握和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重要意义和走向?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依然是狠抓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十八大报告的总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所阐述的有关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容,都是以发展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论述的前一段是概述发展生产力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后一段是概述在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困难。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有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实行科学发展,重质量,重效益;
制度保障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什么

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列提出。后者的内容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离开了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搞私有化,就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就是不走私有化的邪路。
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低到高不断推进的过程。从全社会人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看,即使达到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富裕的层次也会有区别,而且,不同人们之间的富裕层次也不会固定不变,会有交叉和转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的水平,依然是一个随着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实现初级共同富裕,不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5万美元以上,只要缓和乃至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了分配公平,按照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人均收入达到1.5万美元左右,就可以进入初级共同富裕阶段。高级共同富裕阶段,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
5.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摆着平坦大道可任你顺利前进的事情。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发展方面的难题外,更重要的是会碰到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性难题。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城乡70%到80%的职工在非公经济中就业。私营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利润和雇佣劳动力的收入是天然对立的。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部分私营外资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收入,只及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一半多,不少企业侵犯职

工的正当权益。当然,多数私营企业依法经营,关心和维护职工权益,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值得肯定和赞许。但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只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从私营经济中产生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富豪,需要依法保护其财产,也不能限制富豪的人数增加和其财富的进一步扩大。只能从两方面致力于共同富裕:一方面重在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让广大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获得保证,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对富人阶层而言,应多交点税收,多行善举,多承担社会责任,多关心困难群体。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应多给职工提高工资和福利,保障职工权益。这样,初级层次的共同富裕也基本可以达到。
重视和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本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面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强调和着力于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描绘出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时,不要在宣传中形成一种激励广大群众不实际的片面期待与需求,忽视了另一重要方面,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美好家园,“各尽所能”,齐心奋斗,为社会多做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者应主要靠提高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靠自己更多更好的劳动和才智贡献,获得更多的收入。在齐心协力做大蛋糕的同时,每人分得更大的一块。这也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之路
发表时间:2011-08-09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大][中][小]
[打印][关闭]
——“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
“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日前在重庆召开,数十位知名专

家围绕如何走共同富裕之路进行了深入研讨。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须引起高度重视
专家们指出,贫富差距正呈扩大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说,现在贫富差距正在不断蔓延,要高度重视和研究。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国光认为,贫富差距扩大,中心问题是一部分人先富、暴富与大多数人不富或贫穷的矛盾。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崇富、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万宝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所所长李实指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0.4警戒线。纪宝成认为,分配不公问题开始从传统的收入分配不公领域向“存量不公”,即“财产不公”、“机会不公”、“能力不公”等领域扩散和传递,并同时出现“财富世袭”、“权力世袭”和“事业世袭”现象,社会阶层流动大幅下降。
贫富差距拉大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专家们强调,贫富差距拉大将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万宝瑞认为,差距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安定团结的制约障碍。纪宝成特别强调,两极分化侵蚀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说,贫富差距拉大导致了“抱怨文化”的蔓延。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认为,中国能否走上共同富裕发展道路将决定中国未来社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说,必须正视两极分化的负面效应。
我国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的深层次原因
专家们从所有制、思想基础、发展方式、分配不公和资本差别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刘国光说,财产占有上的差别,是收入差别拉大的重要因素。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认为,应从所有制和初次分配中动脑筋,这是关键的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指出,在经济学中有三种形式的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不同的人对这三种资本的掌握和运用是不一样的,而且差别很大。物质资本,城市有,农村无;
人力资本,城市高,农村低;
社会资本,城市有,农村无。经济愈往前发展,城里人的三种资本越来越多,而农民的三种资本即使有所增加,城乡的差距、地区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这是当前城乡收入差距和差距继续扩大的重要原因。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对策与建议
专家们强调,要按照渐进、有序的方式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并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是明确宣布开始“先富”向“共富”过渡。刘国光提出,要明确宣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完成任务,逐步转变为“实现共同富裕”政策,完成“先富”向“共富”的过渡。
二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国防大学教育长夏兴有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说,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刘国光指出,只要保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贫富差距就不会恶性发展到两极分化的程度,可以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以内,最终向共同富裕目标前进。
三是优化三次分配格局。李慎明认为,初次分配的优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刘国光提出,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增加民生方面的公共支出。厉以宁建议,调整地区之间的资源开采的收益比例,让西部得到更多利益。
四是明确实现共同富裕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夏兴有认为,人民民主专政和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制度保障。李慎明指出,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党、在各级领导干部。
五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程恩富说,实现共同富裕,要重视邓小平的“两次飞跃”理论,发展集体经济,搞集体化、集约化。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认为,关键是发展好城镇和县域经济。
六是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厉以宁说,农村必须进行产权界定,让农民有“三权三证”,即宅基地使用权证、承包地使用权证和房产权证。七是建立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与配套制度。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建议,通过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李崇富说,实现共同富裕要找准两个参照系,即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基本要求。纪宝成说,收入分配改革不仅要反对“效率至上主义”、“发展至上主义”,也要反对“公平至上主义”和“平均主义”。要从劳资和谐、利润共享、代际平衡、公共服务均等方面构建“先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李瑞英)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2013-02-1108:59:06来源:《红旗文稿》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bbs手机看新闻有7人参与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怎样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
在改革开放前“左”的形势下,是不讲也不能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那时宣传什么穷革命、富则修(修正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把重视发展生产力诬为“唯生产力论”,把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那时,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三条: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或计划经济)。于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提高公有制水平,扩大公有制范围,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共有制度。讲按劳分配往往成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而且,只能靠在公有制经济中做工、种田获得劳动收入。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农民在庭院中种点玉米、南瓜,也被当作搞资本主义强迫砍掉。只能讲工人“为革命而做工”,农民“为革命而种田”,不能讲为发家致富而发展生产。把农民搞点土特产、发展点商品经济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堵截。所谓“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就是在堵塞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农民也没有

经营自主权。搞经济不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算政治账”,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被模糊了。把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行为作为资本主义道路批判,其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强调社会主义应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理论发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倡。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因此,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这一点,是为了消除两种误解。其一是

误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斗争的理论,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已经过时。认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不同于马、恩、列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二是同样误解了马、恩、列的理论,或明或暗地质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改旗易帜?习近平同志在新近中委、候补中委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正本清源地讲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源与流的关系。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学社会主义之帜。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这个本质规定中最本质的,应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社会制度都起的作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原始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因为难以提出一个衡量共同富裕的绝对标准。需要分清把握共同富裕的几个不同层次。
1.将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当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时,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如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原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转向共同富裕,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不过转变过程可以缩短一些而已。就我国来说,目前讲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目标实现时间的长短,要看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财富增长的状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重视分好蛋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先生产,后消费。因此应重在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特别在当前收入差别过大的发展趋势下,应重在公平分配,分好蛋糕。还有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必然会产生收入差别扩大,

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另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在起飞过程中,根据倒u分配理论,先产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就会缩小。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做大蛋糕,又要重视分好蛋糕,应把两者统一起来。从过程的顺序来说,只有先做好做大蛋糕,才谈得上分好分大蛋糕。但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应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及时进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蛋糕,有利调动劳动积极性,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蛋糕不光是大小问题,还有质量好坏问题。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分化,都凭劳动和贡献获得收入,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相应扩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断增加,逐渐走进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住房的面积大小、级别的高低,会有区别;
汽车的大小与质量不会划一;
衣食的质量、品味也会不同;
银行存款的多少也会有差异。能力大、才智高、贡献大的会更富裕一些,这是合理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3.怎样把握和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重要意义和走向?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依然是狠抓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十八大报告的总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所阐述的有关经

济社会建设的内容,都是以发展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论述的前一段是概述发展生产力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后一段是概述在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困难。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有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实行科学发展,重质量,重效益;
制度保障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列提出。后者的内容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坚持社会主

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离开了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搞私有化,就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就是不走私有化的邪路。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2013-02-1108:59:06来源:《红旗文稿》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bbs手机看新闻有7人参与
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低到高不断推进的过程。从全社会人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看,即使达到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富裕的层次也会有区别,而且,不同人们之间的富裕层次也不会固定不变,会有交叉和转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的水平,依然是一个随着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实现初级共同富裕,不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5万美元以上,只要缓和乃至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了分配公平,按照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人均收入达到1.5万美元左右,就可以进入初级共同富裕阶段。高级共同富裕阶段,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
5.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

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摆着平坦大道可任你顺利前进的事情。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发展方面的难题外,更重要的是会碰到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性难题。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城乡70%到80%的职工在非公经济中就业。私营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利润和雇佣劳动力的收入是天然对立的。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部分私营外资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收入,只及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一半多,不少企业侵犯职工的正当权益。当然,多数私营企业依法经营,关心和维护职工权益,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值得肯定和赞许。但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只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从私营经济中产生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富豪,需要依法保护其财产,也不能限制富豪的人数增加和其财富的进一步扩大。只能从两方面致力于共同富裕:一方面重在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让广大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获得保证,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对富人阶层而言,应多交点税收,多行善举,多承担社会责任,多关心困难群体。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应多给职工提高工资和福利,保障职工权益。这样,初级层次的共同富裕也基本可以达到。重视和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本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应有之义。面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强调和着力于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描绘出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时,不要在宣传中形成一种激励广大群众不实际的片面期待与需求,忽视了另一重要方面,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美好家园,“各尽所能”,齐心奋斗,为社会多做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者应主要靠提高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靠自己更多更好的劳动和才智贡献,获得更多的收入。在齐心协力做大蛋糕的同时,每人分得更大的一块。这也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卫兴华作者:中国人民大学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文章来源:红旗文稿[作者:卫兴华]发布时间:13-02-0917:12:301756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怎样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

在改革开放前“左”的形势下,是不讲也不能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那时宣传什么穷革命、富则修(修正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把重视发展生产力诬为“唯生产力论”,把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那时,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三条: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或计划经济)。于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提高公有制水平,扩大公有制范围,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共有制度。讲按劳分配往往成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而且,只能靠在公有制经济中做工、种田获得劳动收入。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农民在庭院中种点玉米、南瓜,也被当作搞资本主义强迫砍掉。只能讲工人“为革命而做工”,农民“为革命而种田”,不能讲为发家致富而发展生产。把农民搞点土特产、发展点商品经济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堵截。所谓“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就是在堵塞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农民也没有经营自主权。搞经济不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算政治账”,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被模糊了。把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行为作为资本主义道路批判,其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强调社会主义应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理论发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倡。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因此,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这一点,是为了消除两种误解。其一是误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斗争的理论,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已经过时。认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不同于马、恩、列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二是同样误解了马、恩、列的理论,或明或暗地质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改旗易帜?习近平同志在新近中委、候补中委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正本清源地讲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源与流的关系。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学社会主义之帜。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这个本质规定中最本质的,应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社会制度都起的作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原始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因为难以提出一个衡量共同富裕的绝对标准。需要分清把握共同富裕的几个不同层次。
1.将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当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时,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如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原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转向共同富裕,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不过转变过程可以缩短一些而已。就我国来说,目前讲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目标实现时间的长短,要看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财富增长的状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重视分好蛋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先生产,后消费。因此应重在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特别在当前收入差别过大的发展趋势下,应重在公平分配,分好蛋糕。还有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必然会产生收入差别扩大,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另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在起飞过程中,根据倒u分配理论,先产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就会缩小。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做大蛋糕,又要重视分好蛋糕,应把两者统一起来。从过程的顺序来说,只有先做好做大蛋糕,才谈得上分好分大蛋糕。但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

应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及时进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蛋糕,有利调动劳动积极性,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蛋糕不光是大小问题,还有质量好坏问题。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分化,都凭劳动和贡献获得收入,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相应扩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断增加,逐渐走进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住房的面积大小、级别的高低,会有区别;
汽车的大小与质量不会划一;
衣食的质量、品味也会不同;
银行存款的多少也会有差异。能力大、才智高、贡献大的会更富裕一些,这是合理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3.怎样把握和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重要意义和走向?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依然是狠抓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十八大报告的总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所阐述的有关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容,都是以发展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论述的前一段是概述发展生产力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后一段是概述在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困难。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有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实行科学发展,重质量,重效益;
制度保障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列提出。后者的内容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离开了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搞私有化,就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就是不走私有化的邪路。
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低到高不断推进的过程。从全社会人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看,即使达到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富裕的层次也会有区别,而且,不同人们之间的富裕层次也不会固定不变,会有交叉和转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的水平,依然是一个随着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实现初级共同富裕,不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5万美元以上,只要缓和乃至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了分配公平,按照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人均收入达到1.5万美元左右,就可以进入初级共同富裕阶段。高级共同富裕阶段,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
5.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摆着平坦大道可任你顺利前进的事情。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发展方面的难题外,更重要的是会碰到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性难题。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城乡70%到80%的职工在非公经济中就业。私营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利润和雇佣劳动力的收入是天然对立的。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部分私营外资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收入,只及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一半多,不少企业侵犯职工的正当权益。当然,多数私营企业依法经营,关心和维护职工权益,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值得肯定和赞许。但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只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从私营经济中产生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富豪,需要依法保护其财产,也不能限制富豪的人数增加和其财富的进一步扩大。只能从两方面致力于共同富裕:一方面重在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让广大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获得保证,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对富人阶层而言,应多交点税收,多行善举,多承担社会责任,多关心困难群体。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应多给职工提高工资和福利,保障职工权益。这样,初级层次的共同富裕也基本可以达到。重视和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本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面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强调和着力于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描绘出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时,不要在宣传中形成一种激励广大群众不实

际的片面期待与需求,忽视了另一重要方面,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美好家园,“各尽所能”,齐心奋斗,为社会多做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者应主要靠提高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靠自己更多更好的劳动和才智贡献,获得更多的收入。在齐心协力做大蛋糕的同时,每人分得更大的一块。这也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共同富裕的青春担当3000字篇5

走向共同富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和意义。
2.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增强对财富的认识,正确地使用财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心改革,树立改革精神,追求共同发展,自觉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共享的发展理念。

教学难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所作的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体说来,就是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想一想:对走向共同富裕,你有哪些认识?
教师总结:走向共同富裕,需要党的统一领导、政策的正确引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改革进行时。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进入新时期需要适应新变化。

活动一:经济发展新变化。

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运用你的经验”材料,进行角色扮演,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 5

1
九年级(3)班的同学在课堂上交流各自的暑假生活。
同学一:我与父母乘坐高铁外出旅游,快捷舒适,感受到服务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方便。
同学二:我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看到好几家高污染企业停产整改。
同学三:我帮家人在市场照看服装摊,生意比往年冷清,而别人家新开的服装网店却生意火爆。
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发表意见。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障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活动二:绿色时代靠什么?
活动:阅读教材内容“探究与分享”部分。分组交流思考国家电网公司为什么主动进行战略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的能源发展方式,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资源浪费。面对挑战,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国家电网公司绿色发展白皮书》指出: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以电代煤,减少煤炭直接燃烧带来的污染物排放;
转变电力发展方式,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
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开启“无燃煤”的绿色时代。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又发布了《促进新能源发展白皮书(2016)》。国家电网作为全球范围内接入新能源规模最大的电网,未来将进一步加快特高压跨区输电通道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更大范围“水”“火”互济、“风”“光”互补,促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
/ 5

2

教师讲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知识拓展: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40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3.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活动三:农村发展变化大。
活动:阅读教材内容“探究与分享”。由四个同学分别扮演村党支部书记小孟、村民张大娘、村民老李和初中生小莉,进行对话。畅谈农村巨变,同时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村党支部书记小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关键看“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去年,我们村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收入涨得比城里人还快。
村民张大娘:现在的生活可好了,你看村里人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用电方便,道路宽阔,住上了新房。更好的是,生病了有新农合来保障!
村民老李:现在政府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村村通了公路。只要人勤快,肯动脑筋,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好!
提示:农村变化可从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来说;
新的机遇可从社会稳定、文化素质等方面回答;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结合身边的例子来谈。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对待改革的态度。

自习课本梳理出对待改革的态度:
①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②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 5

3
③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
知识拓展: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目标导学二:共享发展成果。

1.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

活动四:我看“共享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将蛋糕做大,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实现一定发展水平上的公平正义。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的正确性。

师生总结: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

活动五:实现“共享发展”。
活动:结合教材内容“探究与分享”,谈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同学们围绕“共享发展”的话题,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

归纳总结: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②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共享发 / 5

4
展成果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明白了我们要齐心协力,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 5
5

推荐访问: 共同富裕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地图